
專家簡介
李立浧,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現任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電網建設,在電網工程、直流輸電和交直流并聯電網運行技術領域做出了成績和貢獻。
參加和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33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參加和組織我國第一條也是世界上第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關鍵項目攻關和工程建設。作為多條超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負責人和工程負責人,主持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建設。為推進我國電網技術發展,尤其是直流輸電技術與交直流并聯電網運行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貢獻。
報告摘選
- 智能電網發展到極致,將實現電網全面可見、可知、可控,電網形態發展成為透明電網。透明電網是信息技術、計算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控制理論和控制技術、運籌學、人工智能、互聯網等與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
- 透明電網中配置的小微智能傳感器及其傳感網絡無處不在,構建含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先進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邊緣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在電網中廣泛應用,實現電網的自由(無限、海量)數據采集、自由(無限、海量)數據存儲、自由(無限、海量)數據獲取、自由(無限、海量)智能分析。
- 透明電網以物理電網為基礎,與云大物移智等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實現電網全面可見、可知、可控。電網由自動化向數字化、智能化、透明化發展,實現革命化的變革。電力系統向透明電網演進的過程中,已成為結構復雜、設備繁多、技術龐雜的巨維混雜系統。
- 傳統單純依靠物理建模分析的方法難以應對多物理場耦合系統的運行分析要求。人工智能對具體數學模型依賴程度低,并善于從數據中自學習和對源域的遷移學習,為突破上述技術瓶頸提供有效解決途徑。
- 行動計劃:1)第一步,以小微智能傳感器替代傳統的互感器、設備智能化逐步完善;2)第二步,軟件系統逐漸構建數字數據的關系,逐步形成新的電網智能化系統,與傳統自動化方式并存;3)第三步,逐漸形成透明電網。
















































